号称可提供ChatGPT服务,实际是冒牌AI;视频电话中熟悉的“亲友”,是不法分子AI换脸模拟而成;为博取流量,用AI技术编造虚假谣言,流量变“流毒”……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迭代,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日常生活,但由此衍生出的新骗局、新套路也在刷新人们对风险防范的认知。这背后不仅关乎广大消费者的财产安全,还潜藏着人身安全风险和隐患。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,最近不管是在抖音还是其他平台,“9块9使用ChatGPT”的广告词似乎越来越多,看到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爆火,有些企业看到了“商机”,张冠李戴、强行关联,上演了“李逵”和“李鬼”的乱象。 比如不久前被有关部门查处的一家公司,他们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,头像与原版ChatGPT官方标识高度一致,号称用户只要花9.9元,就可以注册会员,使用ChatGPT产品,进行20次对话。 但实际情况是,只要有用户注册使用,随着对话频次的增加,该平台又会新增很多费用。随着执法人员的深入调查发现,这家公司根本不是所谓的智能科技开发公司,其使用的核心技术也并非其所说的ChatGPT,就是依赖追热点、博流量。短短两个月,该家公司利用这个微信公众号就吸纳了超过36万人的粉丝量,收取“会员费”共计125385.44元。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被有关部门罚款并责令封停账号。 现在打视频电话,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一种通讯方式,因为能够“眼见为实”,所以绝大多数市民对视频电话的防范心理都很低,这也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 例如,市民接到朋友打来的“视频”电话,对方声称需要430万元保证金用以项目竞标,被骗市民看着电话那头是自己“朋友”的脸,没有怀疑,按照要求给对方转了430万,直到对方把自己拉黑,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! 专家表示,目前AI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,拟声技术、AI换脸被不法之徒利用到新型诈骗中,所以“眼见都不一定为实”,广大市民一定要注意! 为规范、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,其实在2023年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就联合发布了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明确规定,利用“深度合成”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情形,将会依法从重处罚! 在目前的合成服务中,不法企业通过大量盗用他人肖像用以非法途径,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: 1.接到陌生视频电话时,应尽量避免自己的面部长时间暴露在视频中。 2.尽量减少将自拍等图片、照片发布在并不熟悉的网域和平台上。 3.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,提醒身边的家人、朋友,一旦发现疑似肖像盗用和诈骗行为,第一时间报案,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! 来源丨西山区人民检察院 来源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48628219538457122 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