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环球时报援引《印度每日电讯报》3月11日报道,印度首位人工智能(AI)教师“爱丽丝”近日在喀拉拉邦一所学校“正式上岗”,引发关注。 报道称,可以移动并回答问题的“爱丽丝”深受当地学生喜爱,但凡是“爱丽丝”上课,就不会有学生旷课。 据了解,“爱丽丝”由印度Makerlabs教育科技公司开发,是一款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人形机器人,并配有轮子,可以四处移动,会说英语、印地语和马拉雅拉姆语三种语言,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。开发“爱丽丝”的工程师计划在未来将其语言库扩展到20多种语言。目前,“爱丽丝”主要负责教授幼儿园至中学课程,不仅能作为课堂上的智能助理,回答不同学科的复杂问题,还能够创建包含测验、活动和个性化内容的互动学习模块。 与印度AI教师上线几乎同时,由港科大(广州)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、港科大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许彬带领的团队利用AI生成工具制作了10位AI讲师。 这些AI讲师来自世界各地,属于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,从事各行各业。这10位AI讲师将在这个学期,教授“创意社交媒体”课程的部分内容,该课程为跨校区教学,异地同步地面向香港和广州校区的学生。 为探讨“AI讲师”对学习动机、教学成效及学生成绩等方面的影响,许彬团队在每节课后会收集学生的回馈,从而了解不同风格、外貌特征、言语及非言语讯号、维度(2D /3D)、口音及表达方法如何影响信任度、亲近度,也会通过引入不同版本的“AI讲师”研究各款角色背景及视觉效果对教学的影响。 港科大表示,团队计划在下一阶段利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,为“AI讲师”引入互动功能,使其能回应问题,与学生有更深入的交流。团队希望最终能开拓一个创新平台,让学生可依个人喜好挑选专属的教师形象,建构个人化学习,推动非同步学习 (asynchronous learning),提升学习动机。 许彬指出,AI科技的兴起为教学释放无限潜能,此次研究不但可为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体验,激发他们思考将AI应用到不同领域,也为AI教学研究带来全新方向。“我相信,利用AI制作出来的数码教师将可与人类教师相辅相成,让一些较沉闷的课题变得更有趣,也可让教师腾出空间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,并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。” 记者了解到,港科大鼓励师生在教学上采用ChatGPT,并在去年拨款一千万元港币推出“教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金”,全方位鼓励教学人员善用AI。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,港科大将于本学期推出“AI校园大使”,可直接与学生进行语音互动交流,解答各种校园生活上的查询。 事实上,早在2023年9月28日,清华大学就已经启动了AI助教——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计划。 清华大学自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8门课程试点,已有5门课的智能助教系统完成开发并投入使用。这些AI助教系统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、智能评估和反馈,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,激发学习灵感。 其中,在“化工热力学”课程中,授课教师、化工系教授卢滇楠将100多篇相关文献和书籍用于垂直模型的持续训练与校准。目前,该系统已完成初步开发,具备主动出题与答题功能,并在学期末课程大作业中作为辅助工具被使用。 “心智、个体与文化”授课教师、社科学院副教授钱静介绍,经过一学期的初步尝试,学生们认为从内容准确度、结构清晰易懂度、认同程度和帮助性方面,智能助教相较于通用大模型(例如GPT4)、甚至相较于真人助教,都更具优势。 今年,清华大学还将开展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,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或深度介入课程,打造人工智能助教、人工智能教师,持续创新教学场景,提升教与学效率与质量。 今年2月18日,新学期开始,北京大学也发文介绍了该校的AI助教——Brainiac Buddy(简称BB),是一个基于GPT-4的AI交互工程的产物。 2023年秋季学期,BB启用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、北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老师的《图像处理中的数学方法》课上,学生通过对“BB”进行提问,实现了对课程的预习和个性化知识库的建立。未来,这位AI助教也将适用和支持更多的课程。 今年2月27日,南京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AI课程,将面向2024年9月入学的全体新生,该课程由院士等顶尖学者领衔,以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。 南京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表示,集全校之力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,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科特色,在课程组织形式上,实施“集体授课+小班主题研讨+实习实践+AI助教”的教学形式,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、人机深度互动的人工智能课堂,“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,满足一定条件,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专业修读证书。” 今年3月4日,西北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张莹教授团队精心打造的首门基于“课程知识图谱+AI”形式的新形态数字化课程—《微积分》正式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并投入教学运行。 西北工业大学以人工智能(AI)赋能“新工科”建设。目前,学校已开设《人工智能导论》《人工智能程序设计》《仿生智能材料》、《智能制造技术》等200余门与人工智能+、机器人相关的通识课程、学科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,覆盖26个教学单位。 人工智能(AI)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之一。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要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,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来源。 在教育领域,AI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,将为教育释放无限潜能,全方位鼓励教学善用AI的时代即将到来。 来源:中国网 | 撰稿:辛文 | 责编:俞舒珺 审核:张渊 |